優良閱讀心得 文件 B101096042_江明璇_一粒麥子落在後山-台東基督教醫院的故事
作者: 系統管理者 (02-19 14:18, B101096042江明璇.doc ,27 KB) 閱讀 發表討論 列印 詳細資料
註解:

內容摘要:

1961年,美國宣教士譚維義醫師 (Frank Dennis) 應所屬的協同會邀來台。甫來台,先後在屏東成功診所、台東寶桑診所看診,醫療不敷需求而催生了台東基督教醫院的建立,1968年譚維義醫師成為東基創院院長。即使曾返美進行募款,仍因經費不足,大多只能使用美國汰舊的醫療器械。創院後五年,其他如耿喜音教士 (Carol J. Gunzel)、德樂詩教士 (Bonnie Dirks)、「台東小兒科之父」龍樂德醫師 (Robert G. Long)、「修補天使」蘇輔道醫師 (Tim Stafford)等外籍宣教士陸續來台,在過去四十年間,幫助不計其數的後山人脫離病痛。然而東基因1988台東馬偕設立及1994宣教士陸續告老返鄉,陷入財務困境的東基逐漸走下坡。於1997年暫由花蓮門諾醫院接管東基,在現任呂院長改革之下,2003新醫療大樓啟用,讓起死回生的東基邁入新紀元。

「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聖經約翰福音十二章:24

心得與感想:

    信仰的力量很大。一個很難在世界地圖上被發現的小島,一個醫療資源荒蕪的後山之地,讓一個異國醫師願意奉獻出自己最珍貴的壯年時期;為了改善當地醫療水平而奔走募款,都是出自於譚醫師對上帝的虔誠之愛,希望能將象徵信望愛的橋樑構築在居民心中。

一個外來者來到異地,首先最困難的就是要克服語言的溝通障礙,和生活水平差異的適應。這使我想到,偶爾在路口停號誌燈時,就會有兩個年輕「阿度仔」騎著腳踏車前來攀談,操著不完全標準的國語口音話家常。態度和善又不會令人有受壓迫的感覺,讓人幾乎要忘了他們的目的是傳福音及宣教。我不是基督徒,但望著他們離去的背影,對於他們視自己信仰的宗教為最高準則和盼望更多人能一起受主的感召這顆心,每每都深深受感動。

醫師則認為福音是一種預防醫學,人人能得福音,人人擁有健康是譚醫師最衷心的願望。而從譚醫師的言談記錄中,似乎看不到他對現實的不滿,反倒是他願意面對挫折,而愈挫愈勇的鬥志。他認為這是體驗上帝賜予他的試煉;我認為這是他樂觀與悲天憫人的性格與一顆願意捨己為愛而付出的心。他視病如親的行醫態度,溫暖了無數病患的心扉;曾經為三百多名孩童進行小兒麻痺手術,為這些孩子們開啟了新的人生扉頁。東基典藏人物為譚維義醫師所下的註解是「最清貧也最富足的醫師」。因為感恩知足就是擁有幸福,醫師是自己的心靈富翁。對台灣這塊土地的無私奉獻與付出,也讓他榮獲第三屆醫療奉獻獎的肯定。

醫師說:「不可能的任務背後,有上帝特別的恩典與祝福。」東基有成,他告別了台灣這塊土地;如今,麥子繼續在中國西安太原生根,成長,茁壯。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