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解:
這是一個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故事,但是以往大家往往把焦點放在徐志摩的詩人性格,以及他與三個女人之間的恩恩怨怨、風花雪月。老實說,老師選擇這本書作為「典範教育」的選書,我當初是有點錯愕的。當然,張幼儀的遭遇在我看這本書之前就知道相當悲慘,一個被拋棄的女人嘛。打開這本書之前我也預期到,這本書可能將張幼儀的悲慘遭遇更加細細刻劃,也應該真如老師課堂所說「是一部非常感人的書」。但這與「醫學生的典範」有何關係?難道是說我們照顧病人,就該像張幼儀年輕時,不問是非、不計榮辱的照顧徐志摩一般?還是要把每個病人都視為張幼儀,假設每個病人背後都有值得我們墮淚的悲慘遭遇?但也因為老師介紹的當時,我腦中即浮現了這許多問題,反倒更吸引我去閱讀這本書。 張幼儀活在一個「改變的時代」,而且不僅及於物質、制度的改變;甚至迫使中國將數千年建立起的價值觀,整個逆轉過來。我很難想像自己若處在這樣一個時代,會是怎麼樣的一個人?面對改變的衝擊,是掩面否認,抑或是隨波浮沈? 張幼儀讓我為之掩卷鼻酸,卻又深深敬佩的,不是他對徐志摩那種仁至義盡的「愛」,而是她始終如一的堅持。她沒有被變局打倒,也不曾因不平的遭遇而縱容自己、或是憤世嫉俗。而是一直堅持做她認為對的事。她怎麼能不被中國人最重視的「面子」打倒?她怎麼能不被從不給她說話機會的丈夫打倒?她又怎能堅持照料遺棄她的人的父母、甚至徹頭徹尾任性自我的陸小曼? 沒有人告訴她,也沒有人有能力告訴她─怎麼做才是對的。但是她總是為別人犧牲自己所擁有的;幾乎燒盡自己卻沒有燒盡自己的尊嚴。儘管遭遇如此悽慘,但她在我腦中浮現的畫面卻始終是一個挺直脊樑,有著不屈眼神的堅強女性。 在不遠的未來,我也將踏入醫界;而儘管現在的醫界、乃至整個社會也是處於一個「改變的時代」,而且我們即將面臨的,可能是更多的是非不明、更多的價值倒錯;我同樣期許自己,無論「環境如何改變、價值如何混亂、眾口如何鑠金」─希望我始終能一直保有最初的那份堅持,「為所當為,無愧於心」。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