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聽與演講心得 討論 B101093064_後山春暖——門諾醫療記錄片 
b101093064@(b101093064 2008-12-15 00:04:25
1樓


後山春暖——門諾醫療記錄片

 

【內容簡述】

1948年,門諾會的種子在台灣的後山落定,從駕著卡車出發,他們懷著以服務為職志的心,巡迴在花東的貧苦部落。他們過著台灣人口中「吃苦就是吃補」的日子,不但進行醫療服務,也發放營養品及衣服;他們所顧及的不只是居民的身體,更拯救了居民日常生活的一切。

直到1955年成立了門諾醫院,他們依舊一貫無悔付出精神,在大家都必須身兼數職且資源拮据的環境下,仍能讓病人們得到最好的照護。時至今日,門諾已於後山耕耘了一甲子;逝者已矣,但他們的精神將永遠活在每位後繼者的心目中。

 

【聆賞心得】

許多師長常勉勵我們要成為他人茫然無助時的支柱,就像一座聯繫普羅期望與神聖生命之間的橋樑;每當聽到這番話,乖巽地點頭是我唯一能做的事。但是,若我有柔軟的雙手而心腸卻是鐵石打造,那我無非只是一根螻孔蛀蝕的枯木而非橋樑。事實上,一座自己都找不到平衡點的橋樑,如何夠資格被稱為橋樑?

經年以來,為了讓獲得知識的渴念緩解,我不斷在時間的前方鑿井;為了讓阻礙思維的堤岸漂流,我不斷在空間的邊緣疏浚。但有多少次,當我偶然抬起頭來看見這個世界灰色的角落,我卻發現我只能隨著眾人嘆息而偽裝成無知無識,並且在不知所措的同時,以一種扭曲過的祁克果式世界史觀,企圖將自己的懦弱尋求理性上的苟同。當我跟隨眾人一同高歌知識的偉大時,我知道我只不過是在建造一座華麗而虛幻的巴別塔。

雖然曉得自己在思想及行為上的荒謬,但每當面對這類故事的衝擊時,我總仍是像喬伊思《都柏林人》當中的《邂遘》篇中的男孩那樣無所適從。然而在這部紀綠片中,門諾人們的故事,終於我心中在點燃了那長久以來發酵的情緒。原來,任何偉大的人在他們付出的過程中,都不是一個施予者,而只是一個目擊者而已。一個目擊者,有什麼資格嘆息甚至要求?唯有不把愛與付出當成我們所要實現的目標時,我們才能真正的去愛與付出。

後山的世界裡,在門諾人心中,那種地圖上以政治權力劃分的國界已經被抹除,他們開創的是一種內心的富庶,一種簡單的生活理由,一種新的文明,那值得你我都將生命投入的新文明。

附件:

無發表權
請先登入系統